您现在的位置: 失眠症疾病 >> 失眠治疗 >> 正文

气血不足关键不是吃什么,而是懂得正确的应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5/6 11:21:15

我们日常养生有句老话说——男不离姜,女不离糖,就是指男人要补气,女人要补血。因为生命的日常活动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无论是精神还是体力都需要从外部补充,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平衡。如果消耗太多而补充的不足,就会造成气血虚弱。气血虚弱的人容易生病,消化功能减弱,浑身酸痛,疲乏无力,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

气血该怎么补?大多数人存在一个普遍的误区:多数人认为,气血不足,只要吃点补气血的就能好,比如桂圆红枣枸杞,弄点天天泡水喝....诸如此类,这样真的能补气血么?

气血不足的形成绝非一天两天所致,而是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消耗和伤害造成的,如果仅仅通过喝点滋补茶,就能让气血变得充盈,这也太简单了!人的身体不是容器,水少了,往里放水很快就满了,相反,身体的运行机制非常复杂,绝非多数人认为的那样,虚了补补就好了。

对自己的身体不了解,不辨别不分析,直接大量吃滋补品是有害的,老话说“少不食壮火”,就是指年轻人阳气壮,不适合直接使用滋补品,而盲目滋补会造成身体不良反应,比如:腹泻,因为脾胃运化不了;痰多了,嗓子总觉得有东西;上火,长痘痘,口疮,咽喉炎等;失眠,燥热不安,影响睡眠质量;大便不成型或者不好冲了;皮肤出油多了;舌苔变厚了......

就算吃同样的滋补品,每个人的表现不同,吃完明显不舒服,说明不合适,不宜再吃。当然也有的吃完感觉良好的,说明对症了,那可以接着吃。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滋补品是滋腻的,高热量的,比如阿胶,脾胃不好根本运化不了,吃进去也没法吸收,易于生痰生湿冒痘。任何东西都要经过脾胃这个加工机器,加工能力弱,是无法将原料化生气血津液这些东西的。所以,气血不足,不建议直接进补,要先进行分析辨证气血不足原因。

气血来自哪里?气血不是直接补上来的,那首先要明白气血是怎么来的。

中医理论认为,血的生成,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心、肺的作用化生而成血,故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的说法。中焦,即脾胃,“受气”的“气”,指的饮食水谷,又称“谷气”。脾胃接受并消化饮食,进而吸收了其中的精微物质,也就是“汁”,以及有营养作用的津液,两者进入血脉之中,即变化为赤色的血液。气和血不分家,其生成也有类似原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气血是五脏六腑加工饮食水谷化生而成的。

饮食水谷,这是气血原料,每天吃进去的东西;脏腑分工协作,对饮食水谷进行各种加工代谢之类,进而化生气血。如果吃饭跟不上,饮食差营养不足,那原料就不够,像节食减肥之类吃的少,必然影响气血化生;如果脏腑功能弱,加工能力不足,也是没法把原料给加工化生气血的,所以咱们说盲目吃滋补品没啥用,因为吸收不了啊!

多数气血不足都是以上两种原因所导致的,平时的一些不好习惯,比如纵欲熬夜肝郁运动过度等等,其实都是在伤害脏腑(加工能力),最终影响的是气血以及精气神。

既然知道了气血是如何来的,那调养气血的思路就很明确了,说几个关键点。

(一)首先明确气血不足的大体原因。

一千个人气血不足,可能有一千种原因,对应的调理方法都是不同的,所以,有必要自己分析下气血不足原因。有的是纵欲,有的是熬夜,有的是节食减肥,有的是暴饮暴食伤脾胃,有的是大量运动,有的是不规律饮食......找原因的目的是明确一个大概的调理方向,调理过程中要重点关照和改善。

(二)吃饭问题。

好好吃饭,很多人是做不到的,如上所讲,吃饭吃的是化生气血的原料啊,既想马儿跑的快,还不让人家吃好吃饱,显然不可能,身体也是如此,吃饭出了问题,不光导致各种胃炎,胆囊炎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最终必然影响气血盛衰。

吃饭要做到这几点:一日三餐,按时吃;饮食结构尽量均衡,不挑食不偏食;宵夜尽量不吃,吃也是清淡的;暴饮暴食,会伤害脾胃,建议节制。

(三)脏腑调理。

熬夜伤及所有脏腑,这个不用怀疑,有条件的请控制11点前睡;纵欲伤肾是表面的,实则伤及五脏,肾精是包括五脏之精的....纵欲不止,随你吃什么药滋补物,效果有限了;思想层面失调,思虑过度,肝郁,抑郁,焦虑,担忧,恐惧....这些也会伤及五脏,比如总是害怕会伤肾,抑郁等伤肝;过度运动会耗费大量气血,反而伤身体了,应适量;持续看电子设备,搞得眼睛模糊,伤血伤肝。

另外,调理脏腑要分清实和虚。每个脏腑都有实症和虚症,并非所有的脏腑调理就是滋补强化。

比如脾胃,痰湿,湿热,胃火,这些属于实症,通俗讲,就是有外邪了,要清除外邪,此种情况下不宜滋补,痰湿、湿热、胃火的调理方法,之前在体质辨别以及上火文章中讲过。还有肝火大,肺火大,心火大,肝郁等都属于实症外邪,要清泄的,而非进补。

再比如肾多虚症,肾阴虚肾阳虚先分清,脾气虚,胃阴不足,肝血不足,心阴虚,心血虚,肺气虚....这些是脏腑真的很虚啊,要适当补补。比如黄芪、参类、大枣、白扁豆等都属于补气类;麦冬、沙参、乌梅、银耳都属于滋阴类。必须具体到个人辨证才行。总的来说,要泄还是补,还是泄补同时进行,采取行动前弄清楚。

如果是痰湿、湿热等症状明显,暂时不宜大量滋补了,先去痰湿等;如果是欲火亢奋,肾阳过于亢进,意淫频繁,甚至遗精,这个滋补要很有讲究技巧,搞不好反而加重;如果是淤堵比较严重,最好先疏通再滋补;如果是一吃滋补的就上火,也不宜大量滋补。

如果脾胃较弱,一吃就腹泻上火生痰生湿啥的,先健脾胃或者健脾胃的基础上少量进补;如果脾胃较好,吃了补品啥事没有,可以进补。健脾胃的食疗,比如炒白扁豆,炒莲子,茯苓,芡实,陈皮等。

不能光闭着眼睛瞎补,不评价效果,比如滋补一周或者一个月,综合评估下,大便,精气神,舌苔,体重,面色,头发,皮肤,眼睛........等等,之前的那些症状是否有改善或者消失呢?然后调整滋补方案。

我们还要树立一个观念就是——气血通畅就是补。所以不宜久坐不动,不宜久宅,适度动动,劳逸结合;情绪顺畅,则肝胆疏泄正常,气血不会发生淤堵,调节情绪很重要;热水泡脚+按摩脚底也很常用;八段锦、太极拳、拍打全身等都可以。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x-lw.com/smzl/181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失眠症疾病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