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失眠症疾病 >> 失眠危害 >> 正文

百余梢公义渡湖北恩施山水间政府发放补贴图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16-5-2 16:39:51

百余梢公义渡湖北恩施山水间政府发放补贴(图)

楚天都市报讯图为:陶成相撑船摆渡  本报王功尚特约周光兵  恩施群山险峻,溪河密布,水库众多。路以外,渡船是许多山民出行的重要选择。  建始县大沙河渡口老梢公万其真,当地人亲切称呼他“老万”,其一家三代义渡百年的故事,见诸本报报端后,感动了无数读者和友。  目前,恩施全州有152道渡口,其中138道为义渡,最早的义渡渡口可追溯到清代道光年间。一渡一人,多年以来,138名义渡渡工一直默默守候着渡口,与桨声船影为伴,送山民安全过渡。  “最年轻渡工”一干8年  “娃儿们,上船了!”1月7日下午,渡工陶成相一声吆喝,两名刚放学的小学生熟练地跳上渡船,穿上救生衣。小船驶离岸边,往对岸学生们家的方向奔去。  陶成相今年36岁,是恩施市屯堡乡鸭松溪渡口的渡工。2002年,为了支持大龙潭水电工程建设,他从库区搬迁出来,随后开始了渡工生涯,一干就是8年。  现在每天清晨7时许,陶成相就要撑船送村里的孩子们到屯堡乡集镇上学。1小时后,又要送在本村上小学的几个孩子过河。下午3点多和5点多,他要分两批把孩子们接回来。除上学放学的孩子是固定时间过河外,过往的其他人都是随来随叫,因此常常是一整天都不得空闲,即便一个人过河,也不能让人家久等。陶成相粗略算了一下,除学生外,从他这个渡口过河的平均每天大约有100人,一天摆渡超过50趟,“最近都是雨雪天气,一天也还有大概30来人过渡”。  谭金贵等邻居知道陶成相的辛苦:“他每天早出晚归,比干农活都累,还做不成别的事。”妻子记得,陶成相刚开始当渡工时,每一个月只有200多元钱补贴,却要保持一家4口的家用,很是拮据。  3年前,政府对义渡实行财政补贴,陶成相可领取540元。“那以后,我的家庭条件有所改良,但必须和妻子一起种田,才能赡养这个家。”他说。  2007年9月,湖北省和恩施州部份政协委员视察渡工生存状态,曾专门到鸭松溪渡口看望陶成相。时值中秋,政协委员将一盒月饼送给他。陶成相说,他感受到了一份真诚的情意。  陶成相上有60多岁的母亲,下有两个女儿,一个13岁正在上初二,一个才2岁。有人问他有没有想过出门打工挣钱,陶成相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犹如喃喃自语般说了1句:“我走了,这4千米渡口谁来负责呢?”“那时候我是最年轻的渡工呢。”陶成相一直记得,他刚接手摆渡时才28岁,是当地最年轻的渡工。现在,这个“最年轻”的头衔早已不属于他。“恩施100多个义渡渡口,有年轻人加入是好事。”他说。  138人义渡群体默默奉献  恩施州目前有多少义渡渡工?恩施州地方海事局给出的答案是138人。  恩施州地方海事局工程科科长岑仲阳介绍,截至2010年底,恩施全州有152道渡口,其中为过往行人提供免费过渡的“义渡”有138道,其余14道经营性渡口全部位于巴东县境内的长江、清江和神农溪上。  岑仲阳介绍,138道义渡就有138名义渡渡工,他们目前都从政府领取补贴,免费白癜风哪治得好为来往行旅摆渡,“他们的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但每个人都是一道让人感动的风景”。  咸丰县朝阳寺库区的大屋涧渡口,从清代道光年间就存在。老梢公张辉堂,今年已是88岁高龄,4年前才把手中的双桨传给儿子。退休之前,他是全州年龄最大的渡工,长年累月在唐岩河边摆渡为生,乡政府每一年给他140元补贴,另外老人自己还在沿河两岸放养了20只山羊。这就是他的生活来源。  张辉堂老人当时长时间住茅草屋,睡地铺,床上没有完全被褥,脚上没有一双好鞋,到处都是补钉和小洞。  恩施州目前唯一1名女渡工,名叫杨金兰,今年48岁。在偏僻而宁静的麻柳溪村酉水渡口,她已风雨无阻地义渡了15个年头,每天穿梭在来凤和湖南龙山之间的水面上。  恩施州地方海事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恩施州义渡渡工中最年长者88岁,最年轻的不到30岁,其中年龄超过65岁的渡工有20多人。“他们不管年龄大小,生活贫富,对摆渡工作都一样尽职尽责。”  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良  渡工的生活状态一直遭到重视和关注,近几年来,虽然条件一直在改良,但仍然比较艰苦。2006年,恩施州海事部门的一次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恩施州的渡口大多位置偏僻,设施落后,渡工的“生活状态使人耽忧”。 白癜风怎么治最好 恩施州地方海事局1名工作人员介绍,直到2008年,在全州所有渡口中,建有渡工棚的都不多,工作之余,渡工们有的住在自己搭的简易棚里,有的住在河边的岩穴里。  56岁的来凤县水寨渡口船工邓代文,在酉水河上从事渡运工作已有16年,工作中有时还得居住于依山而建的岩屋里休息,遇上雨雪天气,家人都会为他提心吊胆。邓代文说,很多渡工要靠“打河粮”和政府补贴来保持生活。所谓“打河粮”,就是平时过渡不收费,年底则到常常过渡的农户家里召募些食粮。  恩施州地方海事局工作人员介绍,除政府补贴和“打河粮”,部份渡工家庭还要靠种地和养猪保持生活,类似渡口大约有50余道,占全州渡口总数的1/3以上。  恩施市长溏河乡冬间河村渡工李家远今年55岁,家中有3名劳动力,每个月收入包括他所领取的补贴,共有近3000元,条件较好。冬间河村渡口现在有一条木船,李家远与1名同伴每5天一次轮番摆渡,他接手爷爷的摆渡工作至今已有22年,平均每天来回摆渡大约200人,从未出过安全事故。  岑仲阳介绍,2005年以来,恩施州各县市对152个老渡口进行改造,目前改造工程已结束,渡口合格率到达100,这些渡口将根据政策享受政府补助。他说,补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渡工群体的生活来源,社会地位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渡工在领取生活补助时也显示出了一份自豪感”。  据介绍,自2007年1月1日起,138个经县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义渡渡工每人每个月按54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助。机动钢质渡船、机动木质渡船、非机动钢质渡船、非机动木质渡船还分别按每一年1500元、1000元、900元、500元的标准补助保护费。  义渡在恩施将长时间存在  去年11月份以来,建始县大沙河渡口老梢公万其真,一家三代义渡百年的故事感人至深。但也有人提出疑问:渡工们领取政府补贴,还能叫“义渡”吗?  对此,恩施州史志办主任杨永和表示,从封建社会开始,义渡在全国各地都存在,古代乡绅或民间组织会给予义渡者一定的钱粮或土地的补贴,或是以“打河粮”的方式保障生活来源,而现在政府给予财政补贴,体现了现在政策的优越性,也是一种生活保障,并不会影响义渡的性质。  恩施州地方海事局副局长陈艳祥说:“他们本来就是义渡,政府为了改良他们的生活条件,更好地为乘客服务,才给予一定补贴。”陈艳祥称,不存在领取生活补助的渡工还算不算是义渡的疑问。  陈艳祥表示,通过对渡工进行财政补贴,使其更乐意从事这项工作。未来路桥的修建使用会致使渡口数量减少,但渡口在恩施还会长时间存在,义渡工们也将继续为山民出行做贡献。陈艳祥说,政府会加强培训和管理,例如2010年在咸丰、宣恩两地对渡工进行了3次专业培训,恩施州地方海事局每一年都会派人对渡工进行专业培训。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x-lw.com/smwh/8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失眠症疾病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