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是插画师莫矜(同站酷ID)的浪漫旅程,他用插画记录了从两个人的旅行到四个人的浪漫生活,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吧!
故事从4年前开始
4年前我们结婚时,用一本名叫《一人一半》的画册代替了结婚相册。画册中的那个环游世界的梦想还在继续,我们自由行的脚步走过了伊朗、斯里兰卡、秘鲁、玻利维亚还有以色列,直到去年宝宝出生,才稍稍停歇了一下。接下来是我们的南美系列。我在每张图后面附上一小段文字,分享旅行中的见闻和一点那时的感触。特约文字编辑是老婆大人
青屋子去南美的行程最初并不顺利,出发便碰上飞机晚点,转机碰上达拉斯的暴雨,机票一路改签改签再改签,最后到手十几张机票,还在迈阿密机场滞留一宿,解锁了背包客睡机场的技能包。辗转抵达利马,双腿肿胀地迈下飞机,又发现一个行李不知流落何方……
秘鲁-利马。利马入夜以后大约是十分不安全的,打从我们走过青旅的前台要开门出去,就不断收到来自青旅老板、路边警察、饭馆老板娘等人关切的询(quan)问(zu)。所以只在富人社区附近灯火通明的大街溜达了一会儿,路过一家精致的咖啡馆灯火通亮,里面站着保镖预留着雅座,也许是哪位霸道总裁的约会吧。
秘鲁-利马。
利马海滨悬崖绝壁,直面太平洋,没有峡湾,没有沙滩,没有岛屿,太平洋上海雾升腾,高楼也被隐没。停落在电线杆上信天翁张开翅膀好似巨鹏。大海凶猛嘶吼,听着,心情畅快了很多。
秘鲁-利马。
太平洋上上波涛翻滚,一条条的白线接连向岸上涌来,载着驯服它的冲浪人。
秘鲁-库斯科。
坐落于安第斯山脉上的高原之城库斯科,是曾经辉煌的印加帝国之都,是十六世纪西班牙征服者的重镇,也是当今旅行者的朝圣之所。身着传统服饰的妇女打扮得像个圆锥,兜售着羊驼毛编织成的披肩围巾。巴洛克风格的教堂高高耸立,里面传来唱诗的声音。上个世纪的老甲壳虫车在石板路上突突作响,艰难地爬着陡坡。远离故土的背包客在街巷中满头大汗,磕磕巴巴地问着一家难找的旅社。身穿褐色校服孩子们一路小跑地赶去上学。擦鞋匠们蹲在路边,望眼欲穿着下一单生意……历史的每一次变迁都没能将它毁灭,而只是留下了深深地痕迹,这些痕迹叠在一起,把它塑造成了今天的模样。
秘鲁-库斯科。
我们的旅社在武器广场旁的小街巷里。厚厚的木板门后面是西班牙式的庭院—廊柱环绕爬满花草。那天下起小雨,我们靠在廊下的懒人沙发上,手捧一杯古柯茶,身边便是满簇鲜花。有人在廊下悠悠地弹起尤克里里,轻松的小调略略缓解了我们的高原反应。
秘鲁-库斯科。
坐在青旅里吃早餐,门窗外西班牙风格的街巷被映的通亮——不用出门,我们就已经在旅行了。
秘鲁-库斯科。
早上还晴空万里,傍晚一片乌云飘来,就飘起了雨。转着转着,我们就迷路在这雨里……
秘鲁-库斯科。
入夜了,山城中点起灯火,天空中亮起繁星。
秘鲁-圣谷。
巨大的龙舌兰生长在延伸无尽的路边,山峦上泼洒的是各种各样的绿。偶尔有三两点褐色,那是在吃草的羊驼~
秘鲁-欧雁台。
印加人把巨大的石块打磨规整,雕凿出榫卯拼在一起,石墙严丝合缝,刀插不进
秘鲁-马丘比丘。
半夜3点,我们艰难地从床上爬起,去到汽车站排队等待上山,盘山一路在晦暗的山林中层层向上,而温泉镇的水汽却仿佛始终在脚下。在6点时分终于步入马丘比丘的大门,而此时,整座古城,还睡在云里,时常走着走着便看不见身旁的人。千辛万苦登上怀那比丘时,阳光终于杀出晨雾,山峦的轮廓慢慢浮现,那座神隐的城市,终于出现在我们眼前。
秘鲁-马丘比丘。
老婆大人总说,这是一个有强迫症的民族,巨大的石块硬要以各种姿态磨合至完美咬合,还要将城市建在着峭壁之上。站在梯田旁,稍一抬眼,便是万丈深渊,想必,每日在此处耕作,心胸也会变得格外宽广。爬至山巅,可以尽览整座古城,想必当年这里也是印加人的岗哨吧
秘鲁-马丘比丘。
沿着山中的小路攀爬,一路向下,不一会儿就步入了湿热的热带雨林。水声阵阵,透过树叶的缝隙向响声的来处望去,水汽荡漾的谷底是奔涌的乌鲁班巴河。
秘鲁-怀那比丘。
这条古道埋在乌鲁班巴河边的密林里,印加人的石阶已经磨得圆滑,布满青苔。四个小时的跋涉,像是去往秘境的探险。
秘鲁-怀那比丘。
我们两个沿着失落之城马丘比丘后面的山路走到尽头,密林陡然变得开阔。一片苍翠掩映着那栋白石修筑的古老建筑,满布青苔。牌子上写着Templedeluna——那是月亮神庙
秘鲁-的(di)的(di)喀喀湖。
在秘鲁和玻利维亚之间,有一个名字搞笑却又如海一般广阔的大湖。人们曾用芦苇编织成船只和浮岛,终年住在湖上,躲避战乱。br站在高处眺望整个湖面时,总觉得这里十分沉寂,又仿佛随时会从水底掀起一条水怪来,也许它只会稍稍将后背露出水面透透气,便又静悄悄地沉回水底。
玻利维亚-乌尤尼。
火车曾被用来运输这里取之不尽的白盐,如今他们的残骸横在这里,布满涂鸦,晒得滚烫。
玻利维亚-苏克雷。
我们住在一个画家建造的美妙旅社,二层的厨房视野绝佳,可以俯瞰整座白城。唯一的缺憾就是他建在高高的山坡上面,在高原上拉着行李爬坡是欣赏美景必须付出的代价。
南美洲的回忆太多,我的时间太少,还没有将它们一一记录在笔下。希望回忆流逝能慢一点,再慢一点,我舍不得。
两个人的旅行之伊朗
去伊朗旅行完全是一时冲动的决定。在买下机票之后发现伊朗签证难办,语言不灵,又想到这是我俩的第一次出国自由行,心里顿时没了底。
在国内听到有关伊朗的信息大多不是什么好事情——记忆中的两伊战争啦,伊朗核问题啦……哎呀呀,越想越觉得害怕。可是掏出去多打折机票已经不给退啦!!而且因为封锁,住宿网站统统看不到伊朗的信息。我们连一天的住宿都没能提前定下,包括第一天夜晚到达的德黑兰……
德黑兰。
然天无绝人之路。我们一个在伊朗驻外的学长热情地包办了接机和我们第一天的食宿,还带我们办了当地sim卡,第二天把我们送上去往下一个城市的大巴。
“烤爸爸”(Kebab)就是烤肉串的意思。铁签子上丧心病狂地穿着一块块油滋滋的大羊排,要搭配着烤西红柿、柠檬和大饼同食。一餐饭了解了伊朗人的食量,我们之后都是两人合点一份餐,以免浪费。
由于经济制裁,这家店当地有名的高级餐厅也不过人均70元消费……
德黑兰-卡尚。
我们特意坐通宵巴士去往卡尚,这样既节约了行程时间,又省下一晚的住宿费。
伊朗虽然闭塞,但旅游设施完善。出产的石油使得城际大巴的票价非常便宜。青旅大多有专人帮忙订车票,街上也很容易找到售票点——即使售票点的人不懂英语也没有关系,只需要在游客中心拜托工作人员把我们的需求用波斯语写成小字条,递给售票员就好。这样一来,出行中的语言问题似乎也就不是问题。
好心的伊朗乘客纷纷指点我们坐到宽敞舒适的第一排。大巴还提供餐饮。主食是伊朗最常见的藏红花米饭,饮料有时会是伊朗特色酸奶——一种配有酸黄瓜丁的咸味黑暗饮品——酸奶的基调、浓郁的酸黄瓜前调、咸盐的中调让人从舌尖抖到头发梢。
德黑兰-卡尚(夜班大巴)。
大巴在漆黑的夜幕下飞驰,繁星如钻石般闪耀,偶尔掠过身边的清真寺灯火通明。车厢中此起彼伏的是旅客们沉重的鼾声。那是我们第一次深入当地人的生活片段,奇妙的感觉让我不舍得闭眼,仿佛正做着一千零一夜的梦。
卡尚。
塔巴塔巴依庭院是有名的古波斯豪宅。也许是因为它和乔家大院遥遥相望又有丝路相连,中国游客都戏称它为“塔家大院”。
比起奢华的清真寺,塔家大院的美是内敛的。没有绚丽的马赛克拼花,通体牙白的建筑被夕阳映成金黄,精致繁复和雕花满布外墙,拱与柱的四壁环抱着一方清池。
卡尚。
对我们来讲,旅社不仅仅是个歇脚睡觉的地方。也许是被波斯人的外向性格感染,这里的游客们也都更愿意敞开心扉。后来我们又走过很多地方,却也再难有个地方能像这里一样容易交到朋友。
青旅中聚集着来至世界各地的行者。晚饭后随便找人攀谈几句,往往就会结识一个可爱的人,得知一段有趣的故事。了解不一样的文化,听闻另一种人生,旅行中一半以上的乐趣都在于此了。
卡尚。
这家Ehsanguesthouse并不要求旅客带好头巾,这可是旅途中难得的能让头发出来透气的机会。
伊朗的青旅大多是传统庭园改成的。院子中央有一方浅浅的蓝色水池,池边是满园的花草。我们盘腿坐在石榴树下的波斯大塌上,清亮的池水将阳光映照在脸上,是一种身处异乡的岁月静好。
当地的新潮年轻人们在夜里也愿意来这里,抽上一会儿水烟,喝几杯奶茶。有个姑娘摘下头巾,才发现原来黑布下藏着的是一头哥特系酷酷的短发。
卡尚。
青旅的早餐都是当地最常见最朴实的餐食自助,虽不精致,但却格外的丰盛。咖啡、红茶、牛奶、煎鸡蛋、煮鸡蛋、橘子、西红柿、黄瓜、奶酪、黄油、蜂蜜、面包、还有各种款式的大饼,也许每个形状的大饼也有他们自己不同的名字吧。我们几乎每天都吃到肚歪才出门。
卡尚。
伊朗人最爱去茶馆。在那里喝茶、聊天、吃饭、抽水烟是他们生活中不能少的项目。
我们上午在大巴扎中逛着逛着,不知觉间店面一家家都关了门,客人们也纷纷消失,才想起原来他们中午要歇业。巴扎大门上了锁,无奈的闲逛中意外寻到这家茶馆——布局挺怪,大门开在半地下,厅中一个很大的八角形凹陷贴满瓷砖,茶座都在四周高台上,一个个大靠垫放在地毯上,大家靠墙席地而坐。
老板说着蹩脚的英语跟我们炫耀:我们这儿一天可得工作8个小时呢!中午不休息的!从我高爷爷那时候起我们就这样——只是那时候我们这还是个浴室。
听老板推荐点了一道“配了蔬菜的煮羊肉”。汤里有些土豆和肉,上菜时还配了个大铁杵。老板主动来演示吃法,拿起铁杵一顿怼,怼成了土豆羊肉泥,然后绅士的比了一个“请”的手势。我用汤勺舀了一口,一股腥味涌上喉头——居然是白煮羊腰(可能放了点藏红花调色和一点盐)。骚腻的味道充满口腔,可是老板还站在我身边满怀欣喜地期待我的赞美。只要强行咽下,面带维笑地夸了一句delicious,之后狂喝两口红茶顺了下去。
奥比扬耐村。
这个卡尚郊外的古老村庄由于地处偏远保留着与其他地方不同的风俗。
年轻人外出讨生活,留下了老人——老人们的步子慢,这里的时间也就一起慢了下来。绿树影下红土墙,斑驳的木门还是几十年前的模样。路上胖胖的老奶奶穿戴着花布头巾和花衣裳,仿佛是伊朗的世外桃源,并不知世上已换了时装。
奥比扬耐村。
迎面走来的老伯牵着驴车,铃铛作响,驮包里熟透的杏子装得满满,见我们不是村里人,想与我们说说话却奈何语言不通,便塞给我们满满一把熟透的杏子。
夕阳从树叶的缝隙穿过,洒在土墙上。古旧又温暖,都是岁月的味道。
伊斯法罕。
谢赫洛特芙拉清真寺的穹顶布满瓷砖拼贴的花纹。那是青花瓷的颜色——苏麻离青,来自波斯的钴蓝。这种颜料跟着商队经过丝路来到中国,成为景德镇瓷器的釉下彩,深入中国人的生活。
每当夕阳西下之前的某个时刻,阳光会从特定的角度射入窗户,将整个大厅映成橘红色。而这个时候,汇集在穹顶中的光亮会形成一只拖着长长尾羽的孔雀的模样。
伊斯法罕。
历史悠久的波斯,有着许多与中国相通的工艺。除去青花,还有木构上精致而严谨的榫卯。
我们偶然走进一个正在修缮的寺院,正在工作的木匠满面欢喜。拉住我们变戏法一样的把一件榫卯拆开又拼上,骄傲地给我们展示他那些拼花木窗上精巧的手艺。正是这些自古传承的匠人之心,延续着那些庙宇宫殿数百年不变的辉煌。
伊斯法罕。
清真寺外,一位歌手伴着他的塔尔琴歌唱。琴声古拙,嗓音苍凉,四周的人也只是远远地听着。
夕阳把宣礼塔外画着弧线的鸽子们照得耀眼。夕阳离去时,宣礼塔上会传来浑厚悠长的宣礼声。那声音随着夜幕一起,仿佛能浸透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设拉子。
在设拉子的第一天晚上,我们居住的旅社是个精心修缮过的富商老宅,阔气的庭院中满布精致的花草,就连夜晚的灯光也被精心设计过。整个旅社并没有几个游客。我们在院中的长桌上吃晚餐,身边站的服务生穿着考究,而邻桌就是当地的富人在办家宴……穷游惯了的我们浑身的不自在,第二天就搬进了便宜又接地气的silkroad旅社。
设拉子。
清真寺中每一寸地面都铺着地毯,累了就找一个角落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观赏这座寺院和那些正在祈祷的人们。
阳光从高墙上的窗口洒落进来,鸽子们也从清真寺门里飞进飞出,噗噜~噗噜~噗噜~~~一根羽毛飘下来,我把它夹在本子里,用它纪念这片刻时光。
设拉子。
伊朗的女性要将头发藏于头巾下,严格者甚至要将身体藏于罩袍中。但与我们所想的不同,她们依然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在放学时经过中学大门,校园里陆续走出学生,男女比例并没有特别的差距。在公园中也多次碰见在高校学习机械工程、计算机的女学生。
在设拉子的武器广场旁遇到这位轻姑娘——那时她正对着聚礼清真寺专心地画速写。把自己深深地包裹在漆黑的袍子里,唯独阳光下那张轮廓分明的脸,如同雕塑般精致。br波斯出美女,但她们自己却不爱自己高挺的鼻子。与她们闲聊之间,发现她们夸赞一个人的鼻子好看,总是指着我们说“像你们一样”。也许他们觉得亚洲的小鼻子更美吧。在伊朗街头时常能看到女生鼻子上贴着白纱布,后来才知那是去做了削矮鼻梁的手术……
设拉子。
听闻设拉子有个至高点可以俯瞰老城,可老城中是一色的土坯房,路标并不明显。我们拿着模糊的复印地图,在错综复杂的街巷中转来转去,不一会儿,连好心带路的当地小伙儿都转了向。
我们终于在天黑前找到那座正在修建的清真寺,爬到顶端,饱览落日余晖中这座城市的苍凉。夕光渐微,一位白发苍苍的高瘦老人呼哧带喘地爬了上来,见到我们大叹惊奇:“居然有人比我更早找到这里呀!”过了一会儿又得意道:“不过你们比我年轻,这样说还是算我赢了。”
这就是我们和Paul的第一次见面——他后来成了我们此行中重要的朋友。
波波斯波利斯。
Paul来自荷兰。他年近花甲,微微驼背,但身高依然超过。独身的他平生乐事有两件,其一是亲手修建了自己的小房子;其二便是在世界各地旅行。说到中国,他说自己曾站在中越边境远眺中国,但是遗憾以后怕再难有机会踏足了。因为他老了,飞机时间太久,怕会熬不住。他曾经患过两次癌症,一次心脏手术在胸口留下了起搏器。我们去波斯波利斯的计划正好在同一天,正好结伴。Paul是个旅行达人,他带着我们一路坐大巴,换小巴,换计程车,最后徒步,体验了最贴近当地人生活的旅行方式。
埋藏于黄土下的波斯之都,破碎的雕刻细节如新。漫步于那些难以置信的巨柱之间,想像着这些柱子曾支撑着何等雄伟的屋顶,忽然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那个时代,是历史,又像神话。
我们坐在石阶上歇息,等待日落。Paul拿出瓶子取走了一些这里的土。原来他的邻居老太太是巴列维王朝覆灭时从伊朗逃去荷兰的。她此生都不被允许回到伊朗,所以拜托Paul带一抔故土给她,聊作想念。
德黑兰。
伊朗之行的最后一站,我们回到德黑兰。在城市中心的大公园里吃了一顿伊朗赛百味。半个热狗,比我们脸还要大。公园里很多流浪猫,只是这波斯本地的猫却大多是短毛,并非波斯猫。我想大约是这里太热,长毛难熬吧。
伊朗的纹样与工艺多以细密为美。光明王之墓的镜面璀璨、巴列维王宫的雕饰堂皇,粉红清真寺的彩光绚烂……这些太难表现,画来画去也总没有我脑中那副模样——所以就先留做悬念吧,等我画技精进会再补上。
建筑再宏伟、工艺品再精美,这些也不过是旅途乐趣的小半而已。风景看多了总觉相似,但旅途中的人却各不相同。
伊朗的旅行途中并不都是美好的,该碰到的糟心事,其实也不少。
只是五年的时光,像一个滤网,只剩下美好的片段,也像一片滤镜,不美好的片段,现在回忆起来,也只觉得有趣。
我把那些片段夹进画本里,它们是记忆里的辉光。
4个人的生活
家里多了两个小家伙。大的那个是女孩,叫“毛咕”,现在两岁七个月啦。小的那个是男孩,叫“米咕”,现在五个多月。从毛咕出生那时起,我们的生活就一下子忙碌了起来,初为父母,手忙脚乱。小米咕降生之后,孩子们与工作争夺着时间,更让我们变得无暇自顾。但也许是作为回报吧,一种之前从未体验过的情感一下子填充满了我们的生活。孩子们的笑容就像阳光照进心里,之前那些未曾在意的,无法理解的情绪,忽然变得感同身受。我想要记下这些,记住每一个闪亮的瞬间。日记写了好几本,但那毕竟非我所长,那些字里行间中无法承载的东西溢了出来,就成了这些画。画很多,我会慢慢整理,配上文字。这里先放上今年9月到11月的一部分,随便起个名吧:毛咕米咕成长画记,秋季篇。
年9月19日,午后时光
家中有两个小家伙,老婆大人正在产假中。为了尽量多的陪伴家人,我也会争取尽量在家工作。
秋日午后,阳光洒进房间。小毛咕正用专心的涂画,小米咕盯着头顶的玩具小手乱舞。我忍不住停下手中的笔,看向他们。
脑中闪过一个念头:想用我的画记住这个瞬间,记住这个杂乱的工作台,记住老婆大人刚洗完头时奇怪的造型,记住毛咕和米咕的这个美好的年纪。
年9月5日,像妈妈一样
小米咕降生之后,我们一直担心小毛咕会不会感到失落。好在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
两个小家伙可以和平共处真好呀。
毛咕要学着妈妈抱着米咕的样子抱着她的小熊。在她看来,有个比她还小的家伙可以照顾是件很酷的事情吧!
年9月6日,刷牙
小毛咕同学有虫牙了!医生叮嘱要一天刷两次牙。小毛咕说她喜欢刷牙,可我们知道,她其实只是喜欢嘬那些甜甜的牙膏……
年9月6日,独角兽
小毛咕,两岁四个月。胳膊终于够长可以举过头顶了,她会把所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举起来:“看!我…我是独角兽!角可厉害了…顶!”
年9月9日,晚饭
又加班了,回家时已经错过了晚饭时间。家里关了灯,孩子们要睡了。
我悄悄把晚饭端到厨房里热了吃。可是小毛咕察觉到了。她穿着睡衣从床上爬下来,哒哒哒地跑过来,挤到我的椅子后面,趴上我的肩膀:“爸爸,在干嘛呀?”“在吃饭呀。”“要看爸爸吃饭!”背后的小家伙真的好暖。
年9月10日,坏坏的小毛咕。
小毛咕的开始展现出调皮的天性~她不再只是乖乖地听指挥,而是会特意去做些奇怪的事情试探我们的反应。如果我们说:“毛咕不可以!”她就会开始窃窃坏笑,然后做得更积极了……
我们知道,她正在探索自己行为的边界。调皮又可爱的样子往往让人又气又笑。真让人为难。
年9月25日,潜水。
又带小毛咕游泳啦。
记得刚开始学那会儿她只有几个月大,在陆地上刚刚学会站立,但却一点也不怕水。
现在毛咕已经可以自己潜水游个三四米了,在水下手脚并用的样子像只小蛤蟆。
年9月27日,我家的窗台。
当初装修的时候,本想把这里装扮成一个素雅的角落。遍植花草,书香环绕。
但孩子们的降生改变了计划。他们艳丽多彩的玩具总是洒落满地,成套的图画书塞满了底层的书架,布偶玩具塞满箱子,阳光最好的位置晾满刚洗好的小衣服…
慢慢的,我也喜欢上了这样的感觉。在杂乱的窗台上坐下来,听小毛咕叽叽喳喳地讲着故事,小米咕的咿咿呀呀地哼哼着,心里感到温暖又充实。
年9月30日,新视角
小米咕三个半月了,他已经可以趴很久啦。出去散步时,小米咕趴在小车里,昂起头看着外面的世界。新鲜的视角让他兴奋不已。
他开始这样咿咿呀呀,像是在说一种我们听不懂的语言。真想找个人翻译一下,听听他怎样看待这个世界。
年10月5日,恐龙
两岁半的小毛咕是个恐龙迷:
“我是三角龙!嗷~”
“我是镰刀龙!嗷~”
“我是肿头龙!嗷~”
北京的地质博物馆。现在即使在假期也是游人冷清。门口的大水晶被人敲碎了角,展厅里的恐龙掉了半个身子。
但毛咕不嫌弃这些,她最爱三层的那些化石了。最近看了太多的恐龙绘本,她已经看骨头就能一眼认出那是什么龙。我看着她在空空的展厅里跑来跑去,假装自己也是这白垩纪世界中的一员,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也曾像她这样。
也是呀,我儿时的记忆里,这里也是超酷的地方。
年10月7日,最美的风景
竹编的台灯放在榻榻米的床头,透出的光是暖暖的斑点。老婆大人最近哄小米咕睡觉,总是忘记关它。手机上正放着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小米咕在妈妈身边安静的睡着了。走过那么多地方,这是我眼中最美的风景。
年10月21日,沐浴时间。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家里的浴盆是个好地方。我似乎能在里面伸开四肢,扑腾着水花,从这头游到那头。长大后又回到老房子,发现那盆可真小啊,难以置信这小小的空间怎就装下了我记忆里的那么多欢乐。现在有了娃,每天给两个小家伙洗澡。小毛咕喜欢趴在水里“潜泳”吐泡泡,要带上各种玩具,玩到水凉了才肯出来;小米咕还小,躺在纱网上蹬着小脚,在温水浇上肚皮的时候会一脸惊奇地睁大眼睛。不知这个蓝色浴盆,能否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呢?
年10月25日,秋天的珍宝。
前两天的秋风把落叶洒满地。
四个月大的小米咕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事情,睁大小眼睛满脸惊奇的看着天空。两岁半的小毛咕喜欢树叶。她会捡起那些她喜欢的,像宝贝似的紧紧地捏在指间,带回家里。她这些可爱的收藏,被我好好的留了下来。贴在了本子里,做成了书签。
年11月7日,新造型
为了骑电动车买了个小头盔。于是就有了这个圆头圆脑的新造型。为了小米咕,她每天中午都要赶回家喂奶,真的太辛苦。
年10月30日,抚摸。
出门时把小米咕塞进背巾里,紧紧地贴在胸前。大衣垂下来,刚好遮住他的小手小脚。小米咕昂起头,认真地盯着我的眼睛。我的手抚摸着他细细的头发,柔软的小毛毛从指缝间伸出来,那真是绝妙的触感。
年11月20日,“画得好”护身符
那天在家办公,面对着屏幕一直下不去笔。小毛咕看到了。“爸爸你怎么了呀?”“爸爸画不好了……”这个小家伙跑到旁边找到一张纸鼓捣了一番,拿来递给我:“爸爸拿着这个就能画好啦!”(那张纸只是歪歪扭扭地对折几下)拿着这个毛咕亲手制作的“护身符”,再次下笔,果然如有神助。于是我之后上班时,这个折纸一直都带在身上。
年11月6日。
最近工作有些忙,我回家太晚。那一点点睡前时间尤为珍贵。小毛咕总是舍不得合眼。她会让我们讲本故事书,然后再讲一遍,再讲一遍……我知道的,她只是舍不得这段时光,我们也是。
年11月29日。
周末全家一起出去。北京入冬后很冷。凛冽的风卷起最后一批落叶。
我扯起衣襟盖住怀里的小米咕,小毛咕笑嘻嘻地躲进我的衣摆下。
成为别人的依靠,感觉真好。据说人们长大后都会丢掉三岁之前的记忆。但那些瞬间是我心中的珍宝,就让我用画替他们记下来吧。
真是温暖浪漫的人生啊希望大家的生活都这样美好-happyending-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推荐阅读:
刘耕名:MotionDesign是下一个时代的平面设计
色部義昭:获奖无数,他用“标记”和“箭头”概括自己的设计
看完这位日本电通艺术总监的作品,我的创意枯竭了!亚马逊、可口可乐这样的国际大公司是如何打造品牌设计的?品牌/商务合作:business
zcool.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是插画师莫矜(同站酷ID)的浪漫旅程,他用插画记录了从[详细]
女性失眠多梦,通常一早起来就浑身没有力气,困乏。很多女人都有这样的症状,[详细]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是插画师莫矜(同站酷ID)的浪漫旅程,他用插画记录了从[详细]